北大第一医院的医生,来小学干什么?

2018 年 12 月 5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297 篇文章

作者:李昂,大土豆,北大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题图:一土家长李昂博士为小土豆们讲授健康食物的知识

一土说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自1992年起,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官方组织通过每年一个主题开展相关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2018-2019年的主题是“家庭和糖尿病”,一土家长——北大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主治医师李昂博士,为小土豆们带来了一次关于合理饮食的公益讲座。值得一提的是,截止发稿时,本年度共有90余个国家的700多个活动获得世糖组织批准,这次的一土公益讲座是其中中国区目前唯一获批的活动。

世界糖尿病日官方网站图示:一土为中国区唯一获批的世糖日活动

要知道,一土现在在校的孩子为K-5年级,要为不同年龄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讲授糖尿病,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土豆李昂博士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食物入手,通过“小糖人”“蛋白人”“小油人”等生动的形象和动画等形式,让孩子们一下子理解了“如何健康地吃”。另外,11月28日,李昂博士还联合一土学校,为学校周围社区的居民进行了一次社区义诊,在寒冷的冬日为社区“邻居们”送上温暖,也感谢社区邻居们一直以来对一土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张贴在学校周围社区里的“社区送温暖”海报

社区送温暖活动现场

 

和很多大土豆一样,李昂一直很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学校和社区服务。看看他对这次活动的回顾和总结吧。今天的推文,正是来自这次公益讲座和义诊的主角——李昂,他将通过回顾本次为小土豆设计的公益讲座,分享自己对基础教育阶段科学饮食的思考。

正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环节就是“吃”。食物的营养物质经过身体的消化和吸收,在微观上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让我们健康成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适应不同工作生活状态。

俗话也说,“病从口入”。如果将其理解为“吃得不干净就会拉肚子”的话,不免有些片面。某种程度上,2型糖尿病就是一个“病从口入”的慢性病。

回顾过去的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糖尿病的患病率一样激增。糖尿病的发病因素通常被认为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相关。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大大影响了这些代谢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
 
健康饮食观念从娃娃抓起

想想家里父辈祖辈中的肥胖、糖尿病患者,看着聚会时以前的小伙伴日趋发福的身体,再瞅瞅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桌丰盛佳肴,不妨先思考几个问题:

A、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饮食需求吗?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糖尿病管理的内分泌及代谢病科医师。糖尿病管理中,主张合理平衡饮食、总量控制。在我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糖尿病患者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饮食没有概念,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他们在接受营养师的饮食指导后,还常常会抱怨得病后饮食上的诸多“限制”。这当然与惯性思维有关,但也正是因为我们普遍缺乏正确饮食的基础教育,患者才会被自我摸索的不良饮食习惯拖累,而这种饮食习惯被打上“不健康”“不合理”的标签时,自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冲击。

在给90后的医学生或运动生理学大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印证了自己的看法。目前身体状态尚属正常的年轻人,对饮食需求、食物所含能量等也没有概念。因此,不仅是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广大健康人群都面临着对饮食需求和能量摄入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这些潜在的影响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人“簇拥前行”,走上通往肥胖和糖尿病的路。

B、用什么方法能够简单、有效、有趣地评价和管理自己的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往往很难。其实,健康人想要尝试计算营养摄入量的门槛也不低。那些定义食物能量的“卡路里”、称重的“克”或“两”,在食物营养的展现上是那么晦涩难懂,就算一个医疗行业从业者或者高学历患者,掌握和每次运用起来也十分费劲。

精确到十位、个位的食物重量,计算出数百、上千卡路里的能量,不断相互加和,再比较每日能量所需,正常人进行几步计算后通常就会放弃。因为这个过程不仅超出大多数人对数字的敏感度,更是显得枯燥和毫无趣味性可言。

而如今,各类食品厂商以丰富的饮食产品线不断鼓励人们在饮食上消费,而营养成分表在呈现形式上却尽可能做到让观者一头雾水——想了解营养素?请首先按照“每100g营养成分含量”自行根据食品净含量计算得出。

计算下来,“一听可乐含糖量35克”,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还吃了一包薯片,再算算……”繁琐复杂的计算,分分钟逼死强迫症的节奏。

我们需要一种简明、有趣的饮食“量尺”,兼顾食物种类且能量需求,降低“卡路里”“克”等概念的数量级。常用的食物交换份(那个是为减肥设计的)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

C、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获得这样的认知,在知道自己患糖尿病的时候?在身体逐渐发福的时候?在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更早?

应当说,什么时候获得这种科学饮食的认知都不算晚。糖尿病患者常常感慨,如果早知道自己的饮食存在问题,兴许糖尿病可以避免。我则会安慰说,现在了解并做出改变仍然来得及。但细细思考,与其在这一阶段让糖尿病患者学习如何合理饮食,为何不将着眼点放到更早的地方去预防呢?

回顾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经历,我们需承认,科学的饮食教育十分缺乏。合理饮食习惯的构建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摆脱食品厂商的利益冲突,用最朴素、最简单而且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对食物有正确的认知。

因此,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点应该落在基础教育阶段。肥胖、糖尿病高发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关于营养、饮食等基础教育的缺失。如果在义务教育中加入关于了解饮食、评估自己饮食的课程(摆脱食品厂商的利益冲突),小学生、初中生从小就能了解自己或者家人的饮食习惯,并通过有趣味性的饮食评价方法等建立合理饮食概念、培养平衡膳食习惯,那么孩子对科学饮食的认识将从朦胧到逐渐清晰,最终能够用正确的饮食认知带动家人更多关注健康饮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2
 
一土饮食讲座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自1992年起,世界糖尿病官方组织通过每年开展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2018-2019年的主题是“家庭和糖尿病”。这个主题正是将糖尿病生活方式教育从“治疗”转向“预防”的契机。想从“被家人影响”到“主动影响家人”,孩子作为一个家庭重要组成成员,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在一土学校校方的积极配合下,我在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为小土豆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合理饮食的公益讲座。这次的公益讲座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毕竟给一群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讲课可不是一个临床医师常遇到的事情。

通过事先收集孩子感兴趣的饮食问题,并和学校老师及校医讨教,根据不同年级孩子们认知水平的差异,我最终准备了两套教案和PPT,以及用于互动游戏的一些食物卡片。

破冰环节,孩子们果然还是选择冰淇淋的多啊,表示“我都要”的也有不少!

讲座由这个问题开始。孩子们果然看到关于“吃的”很兴奋,对冰淇淋的渴望不加掩饰地释放出来,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十分活跃。

不出所料,很多孩子们选择了冰淇淋,还有不少孩子说“我都要”。

随后,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爸爸妈妈总提到的饮食“健康”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了,“少放油”“多吃蔬菜”“别吃垃圾食品”……各式各样的回答不断涌现,可为什么要少放油?什么又是“垃圾”食品呢?

我告诉孩子们,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并不是看着好吃、吃得满意就是“健康”,如果达到了内在的和谐——糖类、蛋白、脂肪这三大供能营养素的“适量”和“平衡”,这才是“健康”的真正含义。当然,为了传递这个信息,我用了一些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象来展示。

接下来,就是介绍三大供能营养物质了。常见的营养物质孩子们还是能够分辨的,但那些“吃上去不怎么甜的”或“看上去应该当菜吃”的食物怎么也是糖类食物呢?我通过简单的归类,让孩子们对饮食的分类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进而,对于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情况也能有大致的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每天的能量需求。这一需求如何获知呢?其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营养摄入有相应的推荐建议。当然,这是一般推荐意见,具体到每个孩子仍然需要定期根据实际体重增减进一步修正。

然而,里面的数字太过繁琐,显然不适于小学生运用。其实对成年人来讲,这些数字也依旧不友好。为了简化概念,我通过两种平时在门诊将含糖饮料展示给糖尿病患者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怎样将庞大的数字转化为较小的可量级。

常见的含糖饮料的两种表示方法。孩子们看到下面用糖块表示的饮料含量时惊讶地“哇”地一声叫了出来。

尝试将较大数字转化为较小单位

用孩子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合理的饮食摄入量。这样一转化,看上去就要好不少。

 

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堂讲座其实就差不多了。剩下的部分就是如何知晓饮食的营养素含量,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了。

课前准备的食物卡片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到了 “自助餐”时间,我邀请孩子们到前面的课桌上每人选择五张卡片。这些卡片有米饭、面条等主食组;有鸡腿、牛肉干等“硬菜”组;有樱桃、橙子等水果组;有豆浆、牛奶等饮品组;还有各种坚果等,每个孩子都兴奋地挑选自己喜欢的食品。挑着挑着,有的孩子就注意到每张食品卡片后还有粉色、灰色和黄色三个圆圈,里面写着一些数字,这些数字代表了该食物的营养构成情况。

大家都选好以后,我让孩子们自行计算所选卡片背后黄色圆圈的数字之和。因为我们往往会低估脂肪在饮食中的比例,何况,煎炒烹炸的烹饪方式也还会进一步增加这个数字比例。孩子们看看手中的卡片,疑惑地问,选了这些脂肪就超标的话,这没吃饱该怎么办哪?别忘了,还有蔬菜。

在欢声笑语中,饮食讲座很快就完成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似乎确实通过这堂别开生面的讲课,对科学饮食产生了一些兴趣,并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来自于孩子们的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反馈也都是正面的。

向左滑动,看看小土豆们学到了什么↓↓↓

作为一名内分泌及代谢病医师,“防治糖尿病”是我所在专业工作的终极目标。这次的一土学校世糖日活动让我感到,如果积极地扩大医疗角色的活动边界,例如在义务教育中给我们的孩子们去解释营养平衡、合理饮食,这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及家庭支持作用将不可小视。而这,应该就是所谓“上医治未病”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