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宗作: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

2021 年 10 月 9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870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正在参加运动会的小土豆们。
作者:陈璠,《教育家》杂志记者。

写在前面:

 

近日,由光明日报主管、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的《教育家》杂志,刊登了关于一土学校的专题报道——一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们构建了什么样的社区和教育环境?一土学校有哪些特色?对一土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解读。

《教育家》是中共中央党报主办的一级教育学刊,兼具权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家》以全国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深入解读国家教育政策资讯,推介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记录优秀校长、教师的成长故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教育工作者们搭建起交流研讨的平台。

看完这篇报道,相信您会对一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对教育有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小林宗作校长一边看着舞动的焰火,一边对站在身边的儿子说道。这个场景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所描述的,小林先生的巴学园在1945年毁于战火,但他没有一再为过去悲伤,而是带着饱满的教育热情,积极着眼于未来。从零开始,需要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面向未来,需要敢于挑战的勇气与持续迸发的创意。小林先生对教育的一片热忱令人感动,而对教育充满思考和期待的人、组织, 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一土学校便是其一。
 

一土学校来广营校区(图片来自华章)
 
“教育是土壤,孩子是种子,我们希望连接社会的力量, 耕耘一片丰沃的土地,播种各种充满生机的种子,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这是“一土”名字的由来,更蕴含了一土学校对教育本身的理解与感悟。一土学校校长郭小月解释道,种子本身自带能量,会在合适的土壤里面生根发芽。学校是土壤,家庭是土壤,社区是土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土壤。
 

 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与挑战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90后”频繁跳槽……这些现象真实发生在年轻一代身上。
 
由于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学生对职业的理解、社会的认知不够深入,导致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甚至难以融入社会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教育最好的状态应该指向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触及孩子的心灵,激发个人潜能,使每个孩子成为闪光的个体。如何将学习置于真实的社会问题中?一土学校跳出了地域的桎梏,立足全球,选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作为跨学科项目制课程主题, 和全世界孩子一起,共同推动SDGs的实现。
 
从2018年至今, 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一土学校已经将7个目标作为探究性跨学科项目的主题,引领孩子从社会真实问题出发进行探究,站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作为一土学校SDGs项目的负责人,陈楚曾与同年级教师们协作,根据SDGs“健康福祉”目标,带领一年级的孩子围绕“健康饮食”主题,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探究。

由于 SDGs项目的目标较为宏大,项目学习开始前,陈楚做了充足的准备。她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再选择合适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聚焦到探究领域。“每个孩子先天的兴趣是存在差异的,但合适的问题可以成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 
 
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为什么水很重要?我们如何养成喝水的习惯?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得知答案的问题, 陈楚特别邀请了营养专家进校开展讲座,逐一解答孩子的 “十万个为什么”。在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中,孩子与他人、与生活会在不知不觉中建立更加深刻的联系,一方面收获知识, 另一方面感悟不同职业的特点。
 
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班级就“如何让学校及更大范围的人了解并且去实践健康饮食的概念”话题展开讨论。“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们的能力是无限的。”陈楚坚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
有的孩子提出了通过一土新闻和健康课,向校内孩子宣传健康饮食的意义;有的孩子化身配餐师,亲手搭配健康餐,向父母讲解健康饮食相关知识…… 孩子们忙忙碌碌,教师们也没闲着,他们时常聚在一起 “密谋”大事,这正是跨学科项目学习的特色。
 
陈楚作为当时的主班教师兼数学教师,不仅负责整个“健康饮食”主题的探究,还要承担孩子基础数学知识的教授。这可难不倒陈楚。借认识食物的契机,她带着孩子给不同的食物分类,使孩子对统计概念产生初步的思考。
 

 “健康与饮食”主题探究,融合数学科目,小土豆在数学课上互相量臂展
语文教师则巧妙抓住孩子冬至给家长配餐的机会,结合语文课正在学习的节气内容, 引导孩子学习节气的特点与习俗。“把国家课程内容充分融合在跨学科项目的主题下,会达到减量增质的目标。”陈楚对SDGs项目学习的效果十分满意。
SDGs项目推进的过程,展现了孩子从理解到创造的过程,但推动孩子成为“乐天充盈的行动者”的力量,SDGs 项目本身仅是一小部分。陈楚认为,家长资源的引进、社会 资源的结合对孩子达到深度学习状态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关在教室里面做读写练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效率自然更高,研究也就更加深入”。 
 
 被“偷学”的社会情感课程 
 
在学科课程之外,给孩子开设社会情感课程,郭小月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临时起意。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她深刻感受到,情感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孩子投入学习的引擎,更是建立和谐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法宝”。
 
社会情感能力,是人面对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在社会化过程中,基于个人的自我感受和社会关系的互动体验, 所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在郭小月看来,家族、社区是练习社会情感能力的最佳场所,但如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且邻里之间几乎零交往,人们逐渐失去了天然的训练机会,情绪极易出现问题。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所有的学习行为都需要建立连接,无论是和自己、他人还是书本、世界。”郭小月进一步解释道,与万物建立连接的能力不仅会使人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还会使他们能用接纳和包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理解世界,从而构建真实、亲密、平等、 安静的关系,孩子会在这种氛围中舒展地学习、成长。
 
走进一土学校的教室,墙面上“解决问题4步法”“满分的道歉”等内容吸引了采访者的目光,实用的方法让人不禁想掏出笔记本记录。郭小月嘴角上扬:“社会情感课程虽然是开设给孩子的,但是成人同样适用,有一些家长会‘偷偷’ 学习这门课程。”
 
比如,丽丽的父亲总是直白地指出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丽丽对父亲说:“爸爸,你给我的冷反馈太多 了,学校里会有冷热反馈,就是你应该先夸奖我做得好的地方,再告诉我哪里不够好,建议如何改进。”
 
“被教育”的父亲采用了丽丽的方式,父女之间的连接也愈加紧密。家长居高临下地指责孩子、只关注孩子成绩而忽略过程……看似寻常的态度背后是对孩子的不理解,极易阻碍孩子成长。
 
小雨因输了一盘棋而哇哇大哭,小雨妈妈站在成人的视角轻描淡写地吐出一句:“有什么了不起,不就输了一盘 棋吗?”小雨听罢,接下来几天都没有和妈妈说话。郭小月指出,孩子输了一盘棋的情绪和成人失去了一份关键岗位提升机会的失落是一样的,家长应理解孩子的状态,科学引导孩子释放情绪,并在他喜欢或擅长的领域给予适当地指导,帮助孩子学会用理智的情绪处理问题。 
 
基于良好的家校关系,有部分家长会与“社会情感老中医”郭小月交流一些私人问题:家长情绪如何管理?夫妻关系如何更亲密?……“其实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家长的自 我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家长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或许部分学校会认为,家长的教育是额外的事情,但在社区观和生态观的指导下,一土学校认为家长教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家长做好自己,孩子才能做好孩子。郭小月相信,在和谐的关系里面,美好的教育自然发生。
 

 用“全村”的力量养孩子 
 
2021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称,杭州市上城区在全国首创“星级家长执照”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消息一出, 有网友激动地表示:“值得推广,养了娃才知道,原来这事这么难!”与这位网友“同病相怜”的家长其实大有人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面对“老师”这个复杂的工作,一些家长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还有一些家长会表现出沮丧的情绪。所谓“关心则乱”,家长的“过度”负责,不仅会受到孩子的排斥,还会使自己变得疲惫不堪。
 
“不要忘了爱你自己,当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自然就有能力赋能孩子,赋能家庭了。”这是郭小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教育孩子充满自责又满腹委屈,对管教方式一筹莫展并丧失信心的家长而言,就像连日阴雨后的一缕阳光,暖意直达心底。“很多家长听到这句话会感动到泪目”,郭小月语气轻柔。或许家长有一种被击中内心的感觉:教育孩子,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正是一土学校教育特色的体现,连接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带给孩子和成人充盈、完整的教育体验。在连接家长方面,一土学校是幸运的,因为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土豆(一土家长)。
 

一土家长运动会
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愿景,通力协作,致力于为孩子构建一个真实、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郭小月认为,家校彼此成全、相互连接,同频共振,汇聚的力量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照亮每个孩子前进的方向。大土豆们亲切地将这个大社群称为“村”,集全村之力养孩子,使以往单枪匹马地奋战在育儿路上的家长有了更多奔跑的力量。
 
“共享”集体智慧或许可以缓解家长育儿的不安感,但要攻克困扰多数家长的“ 焦虑难题”,学校还需给予家长更多的支持。
 
“ 所有的焦虑都源于未知。”郭小月举例说,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感觉去程比回程的时间要长。路线不熟悉都会引起焦虑情绪,何况面对未知的世界呢?家长自然急于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郭小月认为,这是家长安全感缺失的表现,他们不信任孩子具备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用学科成绩衡量孩子,导致亲子沟通甚至是家校沟通失效。
 
信任有多重要呢?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激动地说:“太神奇了,只要你相信他数学能学好,他就真的能学好。” 这个听起来过于魔幻的说法得到了郭小月的肯定,她表示,教育的真谛就是信任,成人信任孩子就会接纳孩子,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就像最好的朋友也会吵架一样,郭小月经历过与大土豆们的“不开心时刻”。出现分歧的第一时间,没有逃避与否认, 郭小月表现出了对家长的信任,并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再与家长细心沟通,最终达成共识。
 
“其实家校之间没有真矛盾,偶尔在一些问题上会有不同的做法,只要抓住‘帮助孩子成长’这个共同点,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让孩子解决社会问题、给家长“上课”、倡导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使很多人将一土学校定义为“创新学校”。对此,郭小月有不同的看法,“这不是创新,是回归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鼓励自己做好突破的准备。“我期待更多人理解并实践回归本质的教育,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