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校长:一土做的不是创新教育,是正常教育

2020 年 11 月 20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704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Photo by Wendy Aros-Routman on Unsplash

写在前面:

一诺曾说创新教育其实是个伪命题,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就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能够在儿童的世界看儿童。一土校长小月也说,一土不是在做创新教育,而是回归本质的教育,是正常教育。

今天的文章梳理了一些帮助儿童建立自我认知的方法,让教育回归本色。
 
如果您希望获悉更多关于一土的教育理念、孩子的学习,学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欢迎参加明晚(周三)19:00,一土小月校长,一土语文、数学教学骨干与童书妈妈三川玲关于「一土不是创新学校,是回归教育本质」的直播。如果您有任何想问的问题,也都可以在直播间提问。
 
本场直播将在北京东直门「万有幸福空间」举行,也为我们的读者开放了10个现场名额,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现场参与。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线上直播。

 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直播

柏拉图提出人生三问时,最先抛出的疑问是:我是谁?当所有个体的终极疑问都在探求自我意识和独立价值时,聪明的父母,要带给孩子的,不是成功的刻板路径,而是“认知自我”的探索方法。
 
聪明的父母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给他更宽广的视野去发现自己想要什么。无论表现形式再怎么不同,幸福家庭的本质都是相似的,就是家人间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我们身边很多的为人父母者,希望孩子未来可以超越自己,自己未曾做到的,希望孩子能做到,把孩子视作了却自己夙愿的客体。
但聪明的父母都应该明白:你的孩子,却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因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作为父母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能支配他们的灵魂。
 
不要再给孩子施加额外的思考题了,比如:为什么我妈要求我这么多?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做父母首先要放下所谓的身份,沿着孩子的思想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不会嘲笑他的幼稚,不会轻视他的求知,也不会用一句“我难道会害你吗?”就让孩子放弃了他的选择。
 
当一个孩子得到尊重时,才懂得去尊重别人;当一个孩子得到自主权时,才懂得界限感;当一个孩子被信任时,才更能生发出自信。
 
如何帮孩子找到内在的自己,从情绪认知到习惯养成和规则意识的萌芽,孩子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如法指引。没有这些方法和路径,孩子再多的成功、成熟也只是“成人化”的表达。
 
现在社会总喜欢把这种儿童观进行粉饰,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催熟儿童的成长。一方面认可儿童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又迫不及待地将他们塑造成成人的样子。从穿着打扮、语言思维到行为举止都在向成人靠近。
 
全民热捧天才、全才儿童,把能力表现超出儿童范围的孩子视为楷模。儿童在选秀节目中身着成人艳服,操着成人腔调,唱着成人歌曲,展现成人的阿谀奉承和油滑技巧……孩子们的童年似未开始就已结束。
 认识自己从认识情绪开始
 
认知自我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情绪觉察又是认知自我的基石。怎么教会孩子认知我们自己的情绪?一土课堂中屡试不爽的情绪认知“法宝”——情绪象限表、心情魔法袋、情绪日记等,帮助孩子察觉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感知别人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和培养同理心。
 
一土的孩子们都是小彩灯,他们难过的时候会说:“我很蓝!”他们生气的时候会说:“我有点红!”他们喜悦宁静的时候会说:“我现在是绿的!”
 
仅这个能力,这些孩子已经胜过很多成人了,有多少成人在自己生气的时候不会直说自己生气,而是默默找茬身边人的错处来指责撒气呢?当很多人对情绪管理这个词还懵懵懂懂的时候,我们的情绪管理已经从娃娃抓起了。

情绪四色板的颜色表达:

● 绿色:需要 Go(行动):准备好了;开心;心满意足;自豪
● 黄色:需要 Slow(慢):太兴奋了;需要停下来;慢一点
● 红色:需要 Stop(停):烦恼的;疯狂的
● 蓝色:需要 Rest(休息一下):难过的;不太开心的;无聊的”   
 

        ▲  情绪四色版
情绪认知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情绪认知形成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同理心的开始。直接告诉孩子们不要打架不许闹脾气很简单,但通常没有效果,但是如果教会孩子觉察自己和他人情绪,他们才能更好的接纳自己与他人。
 
情绪没有好坏,每一种情绪都是人类自然的情感反应和表达,家长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不必为红色和蓝色的心情羞愧或焦虑,因为每一个侧面的自我都应该被接纳。
认知情绪后怎么办呢?认知情绪后的第二步就是鼓励孩子用故事表达自己和记录,比如自己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悲伤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把抽象的情感概念做形象化的呈现。
 

一土美术课上小土豆对情绪的记录与表达(图片来自:童联社)

第三步是一个句式,“当我感到 ____,我做 ____”,让孩子能够自己叙述自己的情绪和每种情绪背后的一些潜在行为,比如当我高兴的时候,我跳舞;当我难过的时候,我不说话……会借此机会更加了解每一个孩子以及他们日常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四步是练习积极正面的反馈和评价能力。
 
不仅家长要练习和孩子的正向反馈肯定他们的情绪。在学校里,我们常常能看见孩子们之间也在做这个练习。每个孩子的作品或者展示都会吸收他人的评价,一遍遍迭代,一遍遍修改。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积极沟通,给出有效友善的反馈、帮助他人;学会接受不完美,积极地看待评价,并经过自我迭代,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最后一步是回到家的游戏——积极沟通的几个问题示例:
 
1. 我来猜猜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2. 在学校里面发生的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3. 最无聊的事情是什么?
4. 最有兴趣的事情是什么?”
5. 可以教我一些你今天学到的东西吗?(这点需要小心哦,一定要把握度,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学习到的东西上。别把沟通变成考试!这个问题是想去了解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和老师沟通。)
6. 分享给孩子们我们的一天。
上面的问题,也要允许孩子们问家长。
如果孩子们不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那大概是我们提问题的方式出现了问题,请让孩子感觉容易一点:
 
1. 把问题简单化;
2. 先提封闭式问题,孩子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3. 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沟通,从这是谁、这是什么、这是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开始。
 
——本节选自一土新书《给你五条船,划向我是谁的彼岸》
 
 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通常是内化他人的评价而成的,因而很容易将大人的评判内化为对自己的评判。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和自己进行积极的对话,这样有助于他们找到自我。
 
自我对话反映了对事情的归因方式,是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是归因于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因素,有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而如果习惯将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持久的和不可控的因素,这种自我批判则会影响自我效能,使孩子丧失内驱力。
 
同时,自我对话比其他任何一种因素都更能决定你的感觉,因此,学会积极自我对话是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技能。
 

 
我们每个人脑袋里都会有个小人经常和自己说话,你们都跟自己说过哪些话?在遇到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老师先把两张分别写着消极或积极自我对话的海报给大家看。
 
“大家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这样的话?”令人伤心的是,大部分同学说自己消极的自我对话比较多。那么学习积极自我对话就更加重要了!为了让这个练习过程更有趣,老师设计了一个“飞行棋游戏”,将积极自我对话的几种类型做成几种带编号的卡片。
 

 
下面是几种题型的示例:
 
编号 1 :判断这句话是积极还是消极:“每天我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编号 2 :请把这句话转换成积极对话:“我太笨了,数学题总是做不出来。”

编号 3 :请填空:“我最喜欢自己的一点是 _____”

编号 4 :请使用积极对话:“当我想要放弃时我会说______”
 

孩子们通过掷骰子,决定挑战题型,如果挑战成功就能够在棋盘上前进相应的格数。在游戏的驱动下,孩子们开始积极思考,练习这种思维转换,给出令人惊喜的答案。
 
我看到性格腼腆的孩子展现出自信的一面,平时在学业上或社交上常遭受挫折的孩子也能笑着面对,并想出积极面对的好方法。
 
——本节选自一土新书《我们心中的积极小人和消极小人》
 
 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自尊体系
 
《三联生活周刊》里面一篇文章《一个女孩的可能性》(作者:陈赛),里面提到:
 
整个成人社会,包括父母、老师、社会,都在无意识中强化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有研究发现,从孩子生命最初的 24 小时开始,父母就根据孩子的性别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父母对新生的女婴比对男婴更细心、更友好、更温柔;新生的儿子则被认为比新生的女儿更强壮、更稳定,也更硬朗。
但是,我们对于孩子的认知——他们是社交的 / 冷漠的 / 大胆的 / 谨慎的,这些认知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给他们穿粉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让他们玩娃娃还是玩球,鼓励还是阻止他们的冒险……
 
这些极小的差异都会在父母、老师以及男孩文化与女孩文化的长期浸淫中逐渐被放大,甚至变成巨大的鸿沟。我们对于孩子的认知——他们是社交的 / 冷漠的 / 大胆的 / 谨慎的——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给他们穿粉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让他们玩娃娃还是玩球,鼓励还是阻止他们的冒险。
 
在一土,老师从来不会给学生设限,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样孩子的自尊体系和独立人格才能慢慢建立。
 
我们班有 8 个女孩儿:她们有的喜欢穿裙子,即使到了冬天也是坚持穿蓬蓬裙的小公主范儿,不过“小公主”从不介意穿着纱裙在地上尖叫、翻滚;她们有的拒绝裙子,最爱的是各种方便运动的裤子,跟男生抢球也从不脚软,嗯,可“bling bling”的珠子、彩色的丝带、毛绒怪兽也会让她们眼睛发亮;她们有的笑声响亮,自来熟;她们有的擅长尖叫,声音能直接穿透屋顶;”她们有的喜欢扮演小宝宝,但如果碰上被男生“欺负”的时候会挺着小胸脯一拥而上……
 
其实,最爱委屈掉眼泪的都不是她们数学课上不爱说话总“装深沉”的也不是她们,甚至玩魔方、玩《我的世界》,她们也没觉得自己“不行”。对了,当我们说到女生优先的时候,不单男孩,女孩们自己都跳起来:“为什么?我才不要!”她们一直在颠覆“女孩应该怎样怎样”的说法,而且在用各种方式使劲儿向我们展示“女孩可以是这样、这样、这样的……”
 
——本节选自一土新书《生为女孩》
 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
 
事实上,一个人成长路径的最大差别来自于不同的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像是盖房子,盖的过程耗时耗力,但是一旦盖成了,就一劳永逸,定期维护和修缮即可,一土的老师给家长了一些关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习惯的小贴士:
 
贴士一: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走向完全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让”他独立,他就可以“独立”了。
 
作为父母,需要放低期待,了解孩子的变化是一个长、慢而稳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死盯在目标上的眼睛,挪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上。
贴士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陪伴、引导和提醒。过度干涉、全部包办固然是错误的,但是甩手不管、让孩子自生自灭也是另外一种极端。
贴士三:根据自己孩子的个体情况,把握好陪伴的度和方式,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都需要去揣摩和实践的。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孩子上课没有听到作业是什么,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怎么从网络上找信息,怎么从找到的一堆信息中锁定今天课程的信息,怎么从今天三四张学习单、预习单中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贴士四:一步一步的脚手架,需要爸爸妈妈的带领和陪伴。多带领几次,孩子才可以慢慢学会。如果第一次就把孩子扔到茫茫信息的海洋中,非但不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反而有可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贴士五:我们做到我们该做的,搭好脚手架(带领、提醒等),如果孩子在脚手架的基础上,依然不愿意付出努力,这个时候再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因为知道爸爸妈妈已经尽力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孩子受挫后,就很容易反思自己这部分。
没有任何脚手架,直接把孩子推到问题前,被要求“独立”的孩子受挫后,会有极大的挫败感、无助感,反而不能反思自己的问题,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本节选自一土新书《在家学习,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做》
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很多睿智、果敢的思想家冲破中世纪愚昧,给人们带来光明,其中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有他特有的见解、看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们的见解、看法和情感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解放儿童天性,尊重真实的他,引导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教育的最大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爱上孩子的真实,同时也会爱上接纳真实的孩子而一路成长不停精进的真实的自己。
 

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购买《学校是家大一点的地方》

–  END  –
 
推荐阅读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能撬动的

 
 

当我们谈论磨蹭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终其一生,每个孩子都在等待一个能看见自己的人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这样我们就不会走散了

↙点击阅读原文 | 即可报名参加现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