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一土学校毕业了,你所有的担心,我都经历过

2020 年 7 月 17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26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采瑶代表一土首届小学毕业生创作的“小土豆”集体照
作者:采瑶妈妈

写在前面: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一土首届毕业生采瑶的妈妈,洋洋洒洒几千字,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的“大土豆”从择校到与孩子一起同行,并见证成长的心路历程。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相信“相信的力量”,是我从这篇文章里读出的最深的感悟。
两年多以前,某一晚临睡前聊天,女儿跟我说,她总感到自己心里同时住着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有时,总也控制不住,魔鬼老蹦跶出来跳舞,经常感到‘我’不是我,老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老担心被别人嘲笑或否定,所以经常会感到紧张、孤独、害怕……偶尔天使会来,我会铆足了劲干开心的事,可是,为何天使跳出来的次数总那么少?要是能让魔鬼变成画,我随时可以把它封在画框里,这样我是不是每一天都会更开心、更快乐?”
也许这是一个梦,但我坚信好的灵魂可以撼动灵魂,我告诉她,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地方、一群人,自带魔力或光芒,一定可以帮助她磨砺心志控制魔鬼,我会一直陪着她,一直去寻找。
就这样,一直在路上,跌跌撞撞,很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一土

01.

 未知中的已知 
还记得当时,不远千里,初来乍到,友人差点惊掉下巴,不停地问:“学校才创办不久,什么都不确定,什么都是未知的,真的要来吗?”坦言,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一土能带给孩子什么?不知道到底能读多久?也不知道两年后小升初考试、择校到底怎么办?……
第一次面试,带着女儿走进一个小区,很老,寻找校区(旧址),因为太不显眼,结果还走错了,多绕了一大圈,全程女儿脸上都写满了不高兴,耷拉个脑袋,懒洋洋的。
走进校门,除了一栋长着大烟囱的小楼,不高,两三层,再没啥别的建筑,烟囱下面圈着一个长着各种杂草和菜瓜果的小园子,旁边是个不大的足球场和一片空地,整个院子转完一圈估计不会超过五分钟。
走进教学区,安静的绿色搭配明亮的黄色跃入眼帘,整个人都明快了;一楼除了教室,中心几乎被一个自由阅读区占了,孩子们或高或低,或坐或卧,轻松自在的在看书,旁边走道虽然也有小朋友在跑来跑去,却居然感觉不到闹。女儿眼睛有点亮了,这里貌似一个不太受拘束的地方。
家长和孩子分开面试,结束时间到了,仍意犹未尽。重新走回院子,下课时间,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踢球,热情高涨;还有一群三三两两散在旁边长着杂草的菜园子里,有的在玩泥巴,有的在挖菜,其中一个小朋友看我们停下来在看他们,他仰起头掩饰不住兴奋的表情,骄傲地告诉我们,这里的菜都是他和小伙伴自己种的哦。
好吧,心里承认,这样一所奇怪的小学校,确实还是第一次见!
一土,来?不来?这比解数学题难。习惯了解题的套路,列出已知,列出未知,分析关联,寻求解答。
回到家,女儿告诉我已知:
地方小,但好像哪里都可以自由的去;每个班小朋友不是太多,老师却比较多;小朋友和老师都像好朋友,可以和老师一起玩,而且什么都可以跟老师讲;看到有个教室上课,几乎都是不同的小朋友轮番上去讲,老师靠旁站;走道、教室有好多课外书,可以随便拿了看,而且想什么姿势都行,没人管;下课教室里是空的,大家可以自由地跑、疯闹…… 当然,她直观感受到的是自由、好玩,越说越兴奋,手舞足蹈,两眼冒光。我也直观感受到,这个小校园真实、安静、有序、有生气;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平等、亲密、温暖;小朋友的眼里有光,脸上写满了快乐。
教学理念怎么样?学校运营管理如何?师资怎么样?课程设置怎么样?有考试吗?以后孩子成绩会如何?这些现实的问题,在当时只能努力去公众号看或找别人打听,得到的答案也不完全是真实的。
我需要靠这些想象的答案来选择这个学校吗?再想一下,实际上,所有的未知都转化为一个问题:我希望孩子未来在这个学校能经历什么?
按部就班,两点一线,眼睛盯着分数,在上课、作业和考试中来回奔跑?暂时放下考试,在尚能玩的年龄留白一小段,去真正探索下自己的兴趣,去体验下除了学习知识之外的各种可能?
我希望这段经历能带给她什么?
生命只有一次,但生活的可能性有千万种,就像穿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为何一定要拼命挤入大流,照着别人的轨迹来走自己未知的路?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是真的好,什么样的学校是真的好。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经历过折腾的生活大多味同嚼蜡;未经主动选择,不去试错探索,大概率跳不出常规。
把孩子在学校的时光拉长到她一辈子里去看,所学会的那些割裂的知识会是最重要的吗?在这个还可以试错的年龄,我们是不是更应关注那段经历之后可能会沉淀下来的东西——品性、心态、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审美……
跳出标准答案,拥抱各种不确定性,选择真实、自由、温暖,无关分数,让一切美好自然发生,这是我和女儿最终的答案。
02.
 困惑中的期待 
真实往往意味着各种“不完美”,没想到入学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没规则 
入学好几天了,没有老师来跟孩子们宣讲“十不准”之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女儿抱怨,大家都好随意啊,上课有同学随意溜下座位,也有人在老师讲话的时候在下面讲小话,还常有人不听老师话和老师争论,大家经常抢着发言秩序混乱,课堂讨论大家常开小差只顾聊天……
我问她,老师怎么处罚这些同学的?你们有发表抗议吗?她说,老师没生气,也没处罚,我们不敢抗议。我心里有点慌,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样下去,课堂效率岂不是会很低?毕竟才来几天,也没马上去问老师,先忍忍。
又过了几天,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告诉我,晨会上她们自己讨论、自己制定了课堂公约,哈哈,调皮的同学都老实多了。我很好奇,啥公约呢?
孩子们自己制定的合作公约
这张手写的公约后面,还郑重留下了每个同学的签名,最后被张贴在教室侧墙一个显眼的位置。
我也很好奇,这张公约能管多久?如果有人违反了又会怎么样呢?女儿偷偷告诉我,大家已经提前商量好了自罚措施,要么清扫教室或楼道一周,或者操场上罚跑五圈,或者大家另外商量。总之,每个人相互监督。
后来第一次家长沟通会上,老师才告诉我们,刚入学那段时间其实是特地留白,让孩子们充分释放自己。一是正好可以看看每个孩子的个性,二是让他们到新的环境能快速调整到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忘掉之前的一切“不准”、“不能”,清空一切负能量,为新的开始做准备。
在这里,不是没规则,只是规则由大家说了算。
 同学矛盾 
对孩子们而言,十来岁正是调皮的年龄,尤其对男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有一天女儿回来抱怨班上两个男孩一唱一和,上课趁她不注意扯她的小辫子,下课往书包里塞恶作剧的小玩具,已经连着几天都这样,她快烦死啦。
我问她是怎么对付的?她说,除了告诉老师还能怎么样?一脸无奈的表情。那老师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女儿很苦恼,老师只是温柔的提醒他们,又有什么用呢?第二天,她喜笑颜开,貌似已经解决了,我也很好奇。
她说,下午班会上她们玩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每个人说出自己在学校最讨厌被别人恶作剧的一件事,大家相互体验最讨厌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感受,并跟大家分享;然后再集体讨论,当最讨厌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该怎么办?有人说打回去,有人说大声Say “NO”,有人说谈判和解,有人说威逼利诱,有人说寻求帮助……最终,大家自己总结了四步曲:
第一步:Stop!我不喜欢你这样(严厉制止)
第二步:你这样让我感到……(清楚表达)
第三步:保持安全距离(惹不起就躲)
第四步:寻求帮助
如何正确寻求帮助呢?区分矛盾大小,如涉及身体伤害或重大事故,无论大小,第一时间向老师求助;一般矛盾,可以选择上面的方式,告诉自己再努力一次,或者请求同学帮助,至少自己尝试三次以后再找老师。
通过这一次集体智慧,大家也明白了,与同学玩乐、开玩笑,最好想下自己的底线和别人的底线,彼此尊重,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不催作业 
曾有过几次,家长平台自动反馈女儿没按时提交作业,居然没老师给家长打电话。我还纳闷,老师咋不太负责任呢?这个年龄的孩子自觉性都不可能那么强,没按时交作业,多半是孩子自己偷懒,要么不想做,要么忘了 ,最起码应该提醒一下的。
我和女儿聊天,问起这个事,她反问我,没按时交作业一定是坏事吗?有一次逮着机会跟老师沟通,老师笑了,让我不要着急,其实孩子作业都圆满处理了。
学校提倡作业自主,孩子们可以自己决定做或者不做,必须做的作业基本上在学校都完成了,老师当时都予以了反馈,错题也都在本上订正并举一反三予以了消化,有的甚至让她们自己当老师给同学做了公开讲解。
课后大部分作业有的是巩固型,有的是拓展型,有的是需要孩子自主收集资料、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寻求解答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
如果孩子没按时提交,可以一起和她交流下具体什么原因,是不知?不能?不愿?具体地说,也许是她没及时看平台信息不知道老师发布了作业,也许是她看到了但暂时觉得有困难不能独立完成,也许是她觉得已经掌握,没必要做,不愿意去做。
当然,家长如果了解她是因为有难度还没找到合适方法去完成,可以鼓励孩子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完成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只是配角,只要孩子主动需要,配角及时予以必要援手即可。那如果真的出现老不交作业或者作业敷衍了事怎么办呢?
不催作业,只是想放权,让大家相信他们自己能够自觉高质量地完成。这在以前,家长不管作业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好吧,硬着头皮试着交权,且行且看。
作者采瑶妈妈和采瑶在水竹班SLC学生主导家长会上
  期末成绩没分数 
大家都知道检验成绩好坏,最直观的就是看分数,分高成绩就好。还记得第一学期结束拿到孩子的期末评估报告,有点懵圈。通篇看下来,没有分数,几乎没搞明白,孩子这一学期的学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在所有孩子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来回又把报告多读了两遍,清晰的看到,核心素养测评图上,五个维度:自我认知、追求美好、沟通协作、学会学习、敢想敢做,每个维度下的分项评估图,不规则图多,孩子短板就多。

很明显,女儿在灵活性、热情与专注、善用资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行动力和创新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弱。
分学科每一个细分项下的能力评估,我也看到了好些个“Emerging”,心几乎落入谷底;但再看每一个主课老师予以的评价,“阳光善良,有勇气有担当,欣喜于你越来越主动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学能力越来越赞……”心里又慢慢趋于平静。
似乎有点明白这个报告了:有问题,不回避,清晰的呈现;有优点,不放大,多鼓励,欣喜于变化。
好些个家长也在不断追问老师,这个报告为何没分数,为何多是定性描述?怎么横向比较?
老师说,报告没分数并不代表从未有过分数,在日常阶段性学习结束都会有测试,每一次分数的背后不断叠加演绎,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各方面素养能力的变化。
详细分项的定性描述更能展示出每个人的优势、短板,也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项素养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分别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需要和别人比,所以报告里没有同龄人数据。纵向比,和自己比,自我认知不断迭代,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肯定会有惊喜。 
03.
 蜕变中的小惊喜 
用女儿的话说,这两年有点像坐过山车,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有很多至暗时刻,也有很多高光时刻,但很奇怪,回头看,那些黑暗的日子正慢慢变得模糊,那些发光的日子却越发清晰。
 第一次演讲 
之前,几乎很少正式站在很多人面前演讲。第一次,老师让以“汉字”为主题,不限形式,向大家分享三分钟。
当时心里那个紧张啊!声音小的几乎只有自己才可以听见,也不太敢抬头看大家,只能紧盯着自己做的一页PPT。更要命的是,讲完汉字的起源、历史,后面居然忘了要讲啥了,是作用?还是?
女儿自己说,反正胡乱结尾就下台了。老师、同学予以了热情洋溢的反馈:第一次登台,礼貌开场,台风很赞;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当然也予以了中肯的冷反馈:要是声音能更大,保持微笑,适当增加肢体互动就更好啦!
原以为,讲完就完事了,结合大家的冷热反馈,还要准备第二天同样主题第二次迭代分享。
“这一次我想做的更好,又查阅了更多关于文字的资料,补充了不少内容,头一晚又在家模拟练习了好几遍,自录视频,重点注意声量、眼神、肢体动作等等。第二次,大家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很开心这次演讲,第一次体会了一把当明星的感觉。当明星什么感觉?——自信地被瞩目。
 第一次游学 
学校组织游学,有的去新加坡,有的去云南,女儿选择了无锡。
我问她为何选这里?原以为她要回答说随便选的,不想她给了三个理由:一是,国内的不太远,而且不会像国外的地方会不习惯;二是,属江南,没去过,想去感受下江南的风情有什么不一样;三是行程里有寄畅园,很想知道乾隆为何七下江南,多次去游这个园子。
看来,不完全是个小糊涂虫。
全程7天左右,除了笔、本、自制的游学手册、必备的衣物,没有手机、iPad、零钱,全程自主,非不得已不能跟任何家人联系。
回来的那天,我去接她,笑问:“有掉啥东西吗?有啥收获吗?”
她狡黠的问我,“你是不是以为我很弱?你以为我不会整理物品、丢三落四,你以为我早上会赖床、等着别人来叫,你以为我徒步会怕苦、会拖别人后腿,你以为我本子上啥也不会记、空白记忆带回来……你们老人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总是自以为是。可以回家和我一起看看,看看我的箱子,看看老师发的照片、视频,看看我的本子,咱们再愉快地聊,可以吗?”
竟被噎得无言以对,但心里还是有点小窃喜。
尤其,看了她和同学一起即兴录制的“无锡美食”小视频,红油面Q弹、小笼包鲜嫩美味、还有泼盖妙趣难言,妥妥的美食直播主持上身,我也被圈粉了。
再看了她的箱子,出发前自己列的物品清单还在,东西一样不少;本子上圈圈画画,有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还有小朋友温暖的小留言。我知道,这一趟,收获满满。
最后,女儿还补了一句,“下一次,建议你老人家,少说‘我以为’,多说‘我看到’,再说‘我想到’,最后说‘我希望’……”

好吧,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

 第一次设计课作业 
因为第一次接触设计课,再加上完全英语,女儿好几次课下来都云里雾里,感觉都要哭了。
过了好久,在老师的帮助下才慢慢整明白,整个一学期就是要设计制作一个钟,课程分四阶段:先是了解钟,构思自己的钟,制做钟,最后是反思。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张学习单,需要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次做学习单,我瞟了一眼,一张纸,四个问题,都不长。放学回来就开始,除了吃饭,其他时间也在电脑上趴着,干了四五个小时,都临近晚上10点了。
我有点急了,需要那么久吗?简单答下赶紧睡觉!她告诉我deadline是晚上11点,“我还剩一个问题,又不是完成任务,做完就完,再多查一些多写一点,评分也许会高些哦。”
正说着,只听她一声惊呼“天哪”!只见她一下瘫坐在椅子上,嚎啕大哭。我奔过去一看,原来电脑故障,刚做的学习单没保存好,全没了,再打开,只剩下之前的四个问题和空白。
很明显她快要崩溃了,我让她哭了几分钟,跟她讲了曾经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她一边哭一边问当时我是怎么处理的。我和她商量,两个选择:要么给老师留言,说明原因明天再提交;要么,快速把刚刚的答案凭记忆完善上去,先按时提交,明天再完善一版,重新提交。
她选择了后者,一边抹眼泪,一边快速地在电脑上敲。我深刻地记得,赶在最后几分钟完成了提交。
第一次成绩下来了,只有4分(满分8分),我还觉得挺遗憾的,她反过来安慰我,“幸好这只是第一版草稿,我再研究下老师给的参考分数和反馈意见,再修正,下一次肯定更好!”
是的,第二次,第三次,再后来,果然越来越好。突如其来的问题并不可怕,勇敢面对,重新再来,一切都还有机会。

采瑶设计和制作的时钟,满满的设计感

 第一次特殊长跑 
之前每次长跑,几乎从没超过800米。疫情复课后的一天,中文体育课,因为来校人太少,体育课老师选择了让孩子长跑,绕着小操场不低于10圈。女儿说,每一圈不超过80米,她想挑战下自己,定了个小目标20圈。 
“跑到第8圈的时候,感觉嗓子开始有点辣疼,心跳得砰砰,腿也开始变得发沉、酸胀,好想歇下来啊。可老师在不远的角落站着,看着我,我怎么好意思呢?咬着牙,故意把胳膊摆高一点,把腿抬高一点,保持差不多的速度。脑子里不断有两个声音跳出来打架,一个想要停,一个想要再多一圈,多一圈。我不能停,说来也奇怪,跑到快12圈的时候,一下子好像又来劲了,没那么难受了,我在心里为自己默数,一圈、一圈……终于,抵达了终点。”
晚上,女儿让我帮她揉腿,她自个叨咕,“刚开始,想的很可怕,但真的开始跑了,咬着牙,再多坚持一下下,好像一切也就那么回事。老妈,你下次可以陪我一起跑啊。”我吓得没敢接话。
还有好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表演戏剧,第一次自己编曲,第一次自主策划万圣节活动,第一次赚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彩色的。
04.
 魔鬼变成画的法宝
女儿说她似乎可以控制魔鬼了,哈哈,法宝就是三个字——做自己。以前是不敢,现在在努力,不用那么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我已学会了给魔鬼贴标签:
红色很生气、很焦虑、很害怕的时候才会用
蓝色一般难过、忧郁、无聊的时候会用上
我可以尝试给魔鬼变色:
绿色努力让自己平静、放松
黄色再多努点力让自己兴奋、自豪
开心的时候想笑就笑,伤心的时候想哭就哭,生气的时候可以跑步或是撕废纸,无聊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一起玩或是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做……
当然,现在干什么也不那么怕了,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可以帮我,没人帮的时候我会用心法魔棒:
我可以(I can)——做之前,当我不想或不敢尝试的时候,摇一摇,我会聚集能量,勇敢的去试一试; 
我尽力(Try my best)——做的时候,当我碰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摇一摇, 我会咬着牙再多坚持一下下;
我释然(Never mind)——做完,即使结果很糟,心法魔棒摇一摇,哭完重新来过。 
最后,很开心,在一土,可以尝试将魔鬼变成画;很开心,在一土,可以真实地做自己。最后的最后,我们希望一直随心而行,一直努力做一个温暖、有趣、有梦的人!
写在后面:
女儿小学毕业典礼,好多次感动落泪,忍不住第一次提笔,记录下在一土的这段特别经历,希望若干年后还能记起,那里有一群可爱的老师,亦师亦友,温暖有爱;那里有一群可以自己发光的同学,真实独特,有趣有梦。
女儿在这个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因为爱,收获了阳光,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坚韧。今年9月,她即将升入一土中学。感谢大家一路真诚相伴,也真心希望大家未来会一直如期盼的那样自由、幸福,如鸟早日抵达自己心中的山!
– END –
【推荐阅读】

李松蔚:女儿在一土的第一年

 

“妈妈,我要在一土上大学!”

 

你也在寻找这样一所中学么?

 
 
随着微信推送规则的变化,或许您已经发现,一土教育的文章并不总能出现在您的推送界面里。
下面一些小举动,可以降低咱们彼此错过的几率,您可以: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赞”,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欢迎把一土“分享”给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