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很多被热议的教育理念,甚至连个错误都算不上

2022 年 10 月 27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1094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来自https://unsplash.com/
内容来源:《华章、老喻:面向未来的底层素养如何在成长中生根》直播精华整理

写在前面:

谈到教育,一土“慢”谈的嘉宾老喻讲了一个关于著名物理学家泡利的小故事:有一次当泡利看到他的同行在研究方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的时候,他有些毒舌的说:“这甚至连一个错误都算不上。”

在这个大家非常重视教育,很多父母和教育从业人员正在努力探究教育的时代,其实有很多关于教育对与错的讨论,就像泡利“毒舌”的那样,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甚至连个错误都算不上”。

 

所以这一期,一土“慢”谈特别邀请了公众号“孤独大脑”主理人、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创始人,《成长算法》作者老喻,与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创新教育专家华章,一起来为大家深度破译孩子的成长密码。

@老喻:

 

一土在我看来,一直在做超越传统、超越不关键问题,直接切入到更贴近教育本质的层面在探讨教育。所以我想请华章老师讲一讲,如果要在有限的时间內为家长和老师,分享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核心,您会分享什么?

 

01.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华章:

 

这个问题特别好,因为当今很多家长都在高度关注教育中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设想我未来只有这一次机会,与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分享教育的本质,那么首先要说的就是教育的认知框架。

 

教育的框架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面是教育目标,就是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有以前的教育目标在当下这个时代有没有变化。

 

第二个层面就是环境,环境在教育中无比重要,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好老师、好课程。但老师只是环境的一部分,我更想强调的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整体的大环境对他的影响远远大于某一个老师或者某一个课程。

 

第三才是教学体系,这是要分层次去理解的,首先要了解当下都有什么教学体系,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才是具体的某个学科里的某一门课,然后再到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无论是教育或者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有认知框架的,我们先要从这个层面去开始认识。

图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教育是一个非常走心的领域,越做就会越回归本质,我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构建他的人生操纵系统。比如电脑和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可以让其良性运转的底层框架。

 

@老喻:

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长通常会制定很多规划,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育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养育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孩子的成长没有办法被规划,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

 

@华章:

是的,因为未来是非常不确定的,理论上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和经验,由于原生家庭因素、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等等都不一样,所以很难被复制。就像其他人的经验对我完全不适用,我的经验对大家也完全不适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面临的永远是新问题。

 

经过一土多年探索,我发现我们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把孩子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搭建好,这个“操作系统”包括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运作的模式,这是当孩子必须要应对一个他完全不知道的未来时,他如何选择、如何积极行动的逻辑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建立教育目标”列在第一层。

 

图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在当下这个时代,家长特别容易被焦虑和恐惧裹挟,把目标定在一些比较浮于表面的指标上,比如优异的考试成绩、上一个所谓的名牌高中、知名大学等等。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很多把教育目标定为上一个好大学的家庭,孩子即使达成目标,之后也会出现长时间较消极的状态。
 
@老喻:
 
是的,在教育中如果我们太过于在意孩子成长中的某些节点,就容易偏离本质纠结在细枝末节里。我知道有很多人虽然上了非常好的学校,但他们的人生中值得称道的事也只有上了某个大学,这就听起来多少有些无聊了。
@华章:
 

所以,家长真的要认真的去思考,我们对于孩子未来成长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目标的聚焦点又在哪里?

 

 

图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家长从小传递的教育目标,大都关注在孩子人生中某个阶段性的结果上,孩子们很辛苦很内卷的达成以后,他们大都会开始惧怕和拒绝建立新的目标,就像很多考完钢琴10级的孩子说再也不想弹琴,高考后的集体撕书,大学中普遍出现的“空心病”问题。更不用说还有很多孩子,在完成目标前就被压力击倒选择彻底“摆烂”和“躺平”。

我认为,首先要为孩子搭建好他们的底层,然后在此之上,才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果忽视底层构建,即使短期内这个孩子可能很优秀,长期来看还是会出问题。一土教育的核心就是构建在安全感之上的孩子的内驱力,因为追求超越自己,持久为达成某件事不断付出努力的行为,一定是来自内驱力,而非外在的压力。一土的核心教育目标其中有一项,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就构建这样的人生的操作系统。

 

02.

 教育的核心原则……

@老喻:
 

那有了教育目标,家长又该做些什么?我很喜欢园艺,最近会发现有些藤蔓植物,精心给它们做好布局和牵引,却生长得还不如那些无人干预的同类,那么在教育中父母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比较好呢?

 

@华章:

父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什么时候应该干预。这个问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就说到了教育中第二个层面,就是构建孩子生长的环境

 

图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环境在教育中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像是一颗未知的种子,我们很难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颗种子是会开花,还是会成为一颗松树,那么首先要仔细观察,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特质,然后就是为孩子构建一个可以支持到他自由生长的好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当孩子对某些兴趣班表现出来不愿意学或者有点畏难情绪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应该接着推一下还是就此放手?很多家长并不知道标准答案,其实它也没有标准答案。

 

到底是推着孩子往前学钢琴,还是就不学了,两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很难推理出确定的最优解,但是我们可以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不要破坏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是非常重要的底层,它是环境的一部分。第二个就是不要破坏孩子当下的状态。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遇到无数次“放弃”或“坚持”,大家不用过于紧张某次选择,教育本身是很有容错性的,在孩子没有独立决定能力之前,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做出更好判断的能力,而不用纠结于某一件事情是不是判断对了或者判断错。

 
@老喻:
 
似乎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大部分家庭和孩子还是绕不开应试成绩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高考,孩子有可能靠大量重复训练获得更多机会,家长要如何进行利弊权衡,这个尺度到底在哪?
 
华章:
 
做过几年教育之后,我们就发现这越来越是一个矛盾统一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孩子的状态特别重要,这几年来我们会看到很多非常严重的情况频繁出现,精神和心理上出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在想什么,他的精神状态如何,孩子晚上能睡得好么?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可能一夜之间家长的期待都没了,只希望要一个健康的孩子。
 
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这就是为什么说教育需要有一个底层的框架,很多家长现在被恐惧裹挟着,就很容易脑补,他会觉得孩子如果上不了一个所谓的好学校,人生就会不幸福,其实很多这样假设是不成立的。在一土进行教育探索这么多年,包括观察我自己的几个孩子,我发现只要家长专注于孩子的状态,他都会向一个逐渐越来越好的方向成长。

 

03.

 家长在教育中的巨大价值

@老喻: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把短线的挑战和长远目标能够结合在一起?很多不知如何平衡的家长会向外寻求教育支援,为孩子选择所谓“高考工厂”的学校或者各种兴趣班,来获得可见的即得成果。就像您说的,这二者之间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也并不是非此即彼。那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兼顾二者呢。

 

@华章:

 

在教育子女中感到迷茫的家长,会容易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各种培训班的老师,认为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更有经验、做的更好,是当下立刻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环境的捷径,但现在教育的声音很多,培训班和学校种类也都很多。

 

试想学校里一个班主任要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他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可以对每个孩子进行足够的个性化支持?如果送孩子参加校外课程,每周一两个小时,然后孩子每周会接触五六个不同的老师,每个老师会做的比家长更好么?而且,如果父母对教育没有了解或没有学习,能做出合理判断么?
 

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认知误区里跳出来,很多时候家长意识不到,在孩子教育方面自己可以做多少。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环境,这件事情是外包不出去的。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去成为一个老师或者教育专家,但我们可以开始努力学习,怎么跟孩子构建好的关系、关注到孩子状态、他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开不开心,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几件事情是父母一开始就可以做的,我们不要拿自己去和教育专家或者老师比,只要意识到身为家长才是孩子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起步就会很快。
 
@老喻:
 
这是很切入本质的一点,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家庭和学校的角色。孩子在学校被要求成绩,课外班也在抓成绩,回到家也被父母讲成绩,这三个环境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已经高度重合了,孩子并不是一个学习机器,所以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父母最优先关注的应该孩子的状态,他们很多时候挺弱小的,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对他们触动非常大。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童年或者说人类的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冗余的事情。直到 20 世纪初,在欧美国家童工都很常见,大家还没有儿童必须去上课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近些年才出现了孩子有童年,有一个所谓长大成人的概念,他们可以在长大成人之前自由地发展。我觉得它特别像人类的某种冗余的设计,这恰恰是演化和创造力特别重要的一个前提。

@华章:
 
是的,教育里面确实就是冗余的,特别是其中偏底层的部分,如果我们分析其架构的话,这就像是一棵树,树冠部分代表知识技能,树干部分是思维方式,然后树根部分是核心素养。我们会发现越往下东西越少,思维构建就没多少,核心素养就更少了。
 

片:一土三层育人目标

这些东西在教育中是会反复遇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冗余,任何偏底层的东西我们都会反复遇见,即便是学很多不同的东西,对底层能力的培养其实都是相通的,所以家长不必很焦虑,想让孩子一个不落地学很多项目。如果我们的关注点在构建孩子底层的能力,就是他面向未来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把孩子喜欢的那几样学好就够了。
 

然后,还有一种冗余是低效冗余。就是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这两者高度相关,相信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有时候学东西很快,有时候大脑完全不在状态。所以孩子到底喜不喜欢学某个学科和他在不在状态,在学习中特别重要。如果孩子不在状态地学习,耗费了很多时间最后他还没学明白,这对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简直是多重打击。所以我们是要想办法让学习变成一个有成就感,比较快乐的事情。

 

当我们想好了教育目标,给孩子构建了有利于他成长的环境,第三层才到教学层面。

 

04.

 “学习习惯”是怎么培养的?
@老喻:
 
稍微具体一点的话,家长们都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某些习惯非常重要。比如孩子对时间的敏感性,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挑战,或者比较喜欢去帮助别人等等,我们很难从教育上去定义的一些柔性指标,但这些似乎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又非常大,孩子的习惯和特质看起来是一个特别随机的事情,比如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在成长中受到那些影响。

 

 
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有人问我说成年人能不能够改变,我觉得成年人改变是一个特别难的事儿。现在特别流行的说法是,成年人只能选择没法改变,这听起来很残酷。那回到孩子的角度,身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

 

@华章: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不要着急。举个例子,我做教育之后认识了一些研究特殊儿童,做特殊教育的朋友,他最后发现都是有方法做特殊干预的。干预的核心就是把对于普通孩子很常见的一个目标,拆成很细的步骤。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件对普通孩子很容易完成的目标,对于某一些孩子就需要拆解得很细,由老师带他严格地按照步骤去做,最后也可以达成。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时候即便有多动症或阅读障碍的人,最后也都特别有成就。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很不一样的,各有他的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方式。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特别喜欢跟别人比,而且我们只跟好的比,不跟差的比。最后比的结果就是越比越焦虑,始终没有尊重眼前这个个体的特性。

 

 
片:来自https://www.pexels.com/
 
有的孩子可能在学某些事情上他可以学得很棒,但家长不觉得有什么,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孩子的特殊才能。但是这个孩子肯定也在某些方面会不擅长,家长也意识不到这些他所不擅长的地方可能孩子只是需要一个更精细的脚手架或者更多的鼓励。

 

就像我们要整体地看孩子,不要纠结于眼下的某件事让自己非常焦虑。一旦过于焦虑,家长就容易想走所谓的“捷径”,用很多“威逼利诱”的方法,要让孩子立刻“变好”,这就容发生很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事情,孩子的成长状态和家庭环境就容易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教育中的核心目标、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每一环都很重要。

 

@老喻:

那这是不是某种意义上,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家长的焦虑成正比?大家的竞争就越会往前?

 

@华章:

我觉得这可能是家长可能另外一个误区。我小的时候全家的书都不超过 100 本,其中还有很多看不懂的大部头,我能看的书没有多少本,这才叫教育资源稀缺。现在其实是教育资源泛滥,泛滥到了我们都无法分辨什么好、什么差的程度。以至于有很多很烂的教育资源,通过营销的手段还让家长趋之若鹜。

 

其实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家长自己。第二就是互联网,当家长有了更好的判断力,就知道该为孩子选什么,也知道什么更好。一个有成长型心态的父母,加上拥有无限资源的互联网就足以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一点都不稀缺。

 

@老喻:

说到这个我很有感触,我在网上旁听过耶鲁大学的一节课,讲师是这个世界上一流的投资专家,他面前在场的大学生可能没多少人,但是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讲课。

 

片:来自https://unsplash.com/
 

有时候互联网就像一个放大器。偏执的人会变得更加偏执,聪明的人会变得更加聪明,愿意学习的人可以找到更多的东西,它似乎只放大不改变。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似乎也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特别大的困境。

 

@华章:

对,互联网的资源非常多,但却不能替代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然后就去做那些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关于孩子面向未来的底层素养,最终我们希望是可以“手、脑、心”合一的,这里每一个角度都很重要,“脑”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做出好的选择。“手”代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重要,如果搞不定的事情太多人就会越来越慌,最后心的层面最重要,要有内驱力、心力、有勇气去做一件事情。

 

我真的想鼓励家长们,每个人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大,起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大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然后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如何做好一件事的过程中,结果一般都不会差。

 

最后我想把杜威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教育不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美好生活。

 

–  END  –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