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们正帮联合国做他们还没搞定的大事”

2019 年 9 月 5 日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441 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佩戴项目徽章

内容来源:采访整理及一土各学科老师关于项目制学习的晨犀记录

文章指导:Sue

内容整理:陶米

特别鸣谢:感谢王祎老师、李卓老师和各位参与采访的“大土豆”“小土豆”对本文的贡献。

 

~探秘一土项目制学习,点击文首视频查收精彩~

点击播放,看“小土豆”们如何改变校园

  • “我们种植的小苗已经长这么高了!” (“小土豆”边说边比划)

  • “我们班种的植物都已经开花了,蝴蝶、蜜蜂、蛾子,还有一些其他昆虫都来了!”

  • “以前很多知识都是听说的,现在可以亲眼看见,比如我发现蚂蚁的六条腿原来都是长在胸脯的,而不是分布在身体的三个部位。”

  • ……

项目展示日那天,各个年级的“小土豆”骄傲地向前来参观的家人述说着自己在项目课上的成就和收获。“吃惊!震撼!”——一位二年级家长在观摩之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一位一年级“小土豆”在给妈妈介绍项目制学习成果

作为一土的一大特色,这种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探究一个感兴趣、和现实生活有真实连接的问题,并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反思,最终向观众展示成果并收集反馈以提升自我的项目制学习(PBL)方法,从一土创校起,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学期的PBL课以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大背景,聚焦在SDG第15个目标:陆地生命(Life on land),小课题是校园栖息地,驱动性问题是“如何改善我们的校园栖息地”。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不但可以全面地关注到21世纪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挑战,还可以直接增强孩子们的世界公民意识。”一土教育教研负责人张义飞道出了我们选择SDG作为项目制学习主题的初衷,这背后也蕴含着“一土课程向内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向外帮助学生发现更大世界,并找到与世界联系”的教育理念。

一土所有的项目主题都围绕“我是谁”及“我与世界”两大核心概念,致力于从真实生活场景中,寻找教育的意义,将教育回归到生活本身。

孩子们了解联合国制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基本的调查研究之后,“小土豆”们豪情万丈:“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们正在学校做一件大事,帮助联合国的叔叔阿姨们做他们还没搞定的事……

一、跨学科里“花式嗨”

语文课上为栖息地作诗、写日记;数学课上绘制栖息地情况变化图表;科学课上与植物对话、为昆虫做窝;英语课上用iPad制作栖息地小游戏、用废旧材料为鸟儿建家;音乐课上创作“Habitat”原创歌曲;戏剧课排演“青蛙卖泥塘》小戏剧……在以跨学科方式进行的项目制学习中,孩子们围绕着相同的主题,朝着“联合国这件大事儿”奋勇向前了。

 

 

一个学期过去了,让我们从项目展示一窥“小土豆”们这学期各学科围绕项目主题的学习成果吧~

“小土豆”围绕栖息地写的诗歌

 

除撰写诗歌之外,语文课还有更多围绕动植物的文学创作,比如写作《种子的日记》《蚯蚓的日记》,从昆虫视角制作漫画和《一土栖息地生活日记》,绘制科学绘本,幻想未来栖息地的样子等等。

各年级“小土豆”围绕栖息地进行的创作(滑动查看更多)

 

科学课作为项目制学习的核心主导,学生们更多通过科学探究、科学实验,了解动物和植物,以及了解食物链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科学课上,孩子们观察记录一土校园栖息地的变化,并持续绘制一土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地图,制作数据分析海报和濒危生物全球分布图

昆虫来了,可是它们可以住在哪里?“小土豆”们决定设计并建造了“昆虫旅馆”

英语课除了带领学生们写作栖息地英文日志、制作栖息地英文游戏之外,孩子们也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了鸟窝和喂鸟器。

孩子们为鸟儿制作的鸟窝

 

孩子们与英文老师一起,设计并建造喂鸟器(bird feeder),以吸引更多的鸟儿。

 

音乐课展示,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创作和演唱歌曲《Habitat》,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家长

戏剧课展示,以栖息地为主题的戏剧表演《青蛙卖泥塘》

美术课作品展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K班小朋友在参观完动物园之后,还给动物园写了信,提出如何改善动物们的栖息地才能对动物更友好的建议。

 

“小土豆”《给动物园的一封信》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收到信后,主动给孩子们逐一写了回信!

从学生展示可以看出,所有学科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如果只有一个学科去做,事情不难,难的是所有学科一起努力,这需要老师们非常强有力和高效的配合。

 

项目制教学的核心是“跨学科”,但是学科的主题活动拼凑在一起,并不能促进学生心智的增长。真正的“跨学科”是要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共同解决问题,来达到学科间的深度理解。

 

此外,项目课除了重视学科能力,也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

 

期末自评、互评、师评以及围绕评价的讨论

 

一土核心素养

 

“从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来讲,我最关注的是孩子们的猜测或者观点一定要有证据支撑,这一点带出了这学期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只是支架,最关键的是当孩子发表观点的时候,他要知道这需要证据和推理。”科学课李卓老师说。

 

李卓老师和“小土豆”们:湿地里的课堂

二、走到风景里看内容

学习成果展示的背后,是“小土豆”们为改善校园栖息地所做的努力。

在项目准备阶段,孩子们画出的心目中的理想栖息地(滑动查看更多)

校园里,每天可见的“小土豆”身影,他们在观察、探索、发现、记录……

校门外,“小土豆”们实地去不同的北京栖息地进行考察对比,提出栖息地改造方案,并付诸行动(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松土、撒种、浇水……“小土豆”们变身种植专家,忙得不亦乐

高年级“小土豆”搭建的“本杰士堆”(即人造灌木丛。名字缘于从事动物园园林管理的赫尔曼·本杰士和海因里希·本杰士兄弟基于野地生存观念和自然演替规律的一项发明,通过生态化的自然进程为园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重建生存空间)。

孩子们在细心呵护刚刚探出头的小苗

校园栖息地在“小土豆”们的努力下,日渐成型;而“小土豆”们,也随着栖息地一起悄悄地成长着……

一位“小土豆”从属于自己班级的栖息地“领地”旁穿过,捕捉蝴蝶的踪影

学期结束时,校园里群芳斗艳,各种看得见的昆虫自由穿梭在花草丛中……“它从一个荒地的感觉变为一个花园。”孩子们自己总结说,言语中透露着欣喜和骄傲。

其实不管校园栖息地最后的改善结果如何,对于老师们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里的成长和变化。

 

“小土豆”利用午休时间到自己的栖息地领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据称,他们每天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来看看。

 

“这些孩子以后到外面的时候,他可能更会走到风景里边看内容,比如去思考蚂蚁在一个健康栖息地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也许以前他们看一只蚂蚁就只是一只蚂蚁,但是现在可能会想到蚂蚁的行为是什么、谁会来吃这只蚂蚁、蚂蚁对一片草地的影响等等。孩子们能够带入这种思考,我觉得这就是我非常欣喜的事情。”科学课王老师说。

 

王祎老师和“小土豆”们:与植物对话

 

家长有话说

向上滑动查看

 

“看美术作品的时候,孩子们就围在旁边,嚷着:‘这个是我做的,我开始做的是什么样,后来我想怎样怎样……可以看出来,这些作品里大人干涉的影子很少,都是孩子在项目制课程中的体会和小孩自己的思路。”

——二年级皓R妈妈

“通过项目制课程的学习,我觉得女儿对事物的认知顺序有了梳理。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她可能会想这朵花是怎么生成的:首先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应该种在什么地方,该怎样去培育等,我觉得她的认知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年级董er妈妈

“有一个同学讲到,再过50年,有1700种生物就要灭绝了。孩子们已经开始思考‘我们如何通过减少人类的一些行动,让这些物种都保存下来。’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地去感受人、世界和可持续理念的关系。也许今天的展示还不是特别完美,但是它一定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始。 

——四年级郑X爸爸

“小土豆”的秘密

向上滑动查看

“以前也了解过一些栖息地知识,比如食物链,但有些忘记了,项目课让我重新巩固了这些知识。”

——五年级高“小土豆”

“我觉得做实验非常有意思,比如我们的堆肥实验和本杰士堆,我可以天天观察他们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对实验进行改进,很有挑战性。”

——四年级沈“小土豆”

“让我开心的是上美术课和语文课写蚯蚓的日记,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

——二年级李“小土豆”

“我看到我们班的植物开花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开心。”

 

——一年级X“小土豆”

一本正经地调查研究,像模像样地观察记录,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地测距刨坑,看到校园土地上冒出的第一层小绿芽,饱含人性化设计的昆虫旅馆和鸟窝,一次又一次的问题发现和方案改进,有理有据地反复探讨和商议……这篇挂一漏万的文章并不能展示出这学期孩子们经历与收获的全部,但它并不妨碍我们窥见“小土豆”们参与联合国大事的“野心”和对自然的那份崇敬。

-END